官办与民办发证机构,究竟谁在发放山寨证书?
2025-03-25 16:19:23 作者 : manager 浏览 : 次 评论
多家官办发证机构,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管理部、财政部所属单位,两年前曾发布声明,造谣、抹黑JYPC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中心颁发“山寨证书”。那么,究竟谁在发放“山寨证书”呢?
2024年6月25日,《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彻底打了某些官办发证机构的脸,曝光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管理部、财政部等13家所属单位借助部门或行业影响力,以违规开展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以外的资质资格认定培训,与社会机构合作开展培训,有的还发放与目录内职业资格证书样式、字体极易混淆的“山寨证书”,共取得收入3.47亿元。
答案显而易见,真正的“山寨证书”发放者是打着政府旗号的某些官办发证机构,这些机构在被“点名“批评后就已心虚,彻底偃旗息鼓,而JYPC即使在被大量“官谣”和负面舆论困扰的最困难时期,也没有停止正常经营,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业务。时间和事实已经证明了谁是真正经受得住市场检验的证书,谁是一骂就当缩头龟的“山寨证书”。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21 年至 2023 年,所属教育培训中心违规为外部单位举办的2个职业培训署名颁发证书,收取培训费 208.14 万元,其中2023年 65.22 万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2020 年至 2023 年,所属人才交流中心在与3 家外部培训公司合作中,通过先低价收取合作方证书费、再由合作方高价出售证书等方式,倒卖非职业资格类培训证书或向合作方让利,涉及金额301.7 万元,其中 2023 年 67.24 万元。
财政部:2021 年至 2023 年,所属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下属北京财科珠峰科技有限公司受托开展珠算等级鉴定业务时,变相收取已取消的珠算证书工本费 10.25 万元,其中 2023 年2.96 万元。
金融监管总局:2022 年至 2023 年,主管的中国银行业协会下属东方银行业高级管理人员研修院在相关培训宣传中,包含从业上岗证书、职业能力认证等易与国家职业资格混淆的误导性内容,还违反“继续教育可选择多种方式”的规定,强制指定1 个继续教育平台,涉及培训费 1044.32 万元,其中 2023 年 136.08 万元。
应急管理部:2020年 至 2021 年,所属干部培训学院违规使用国徽标志印发培训证书,涉及培训收入 2041.81 万元。
中国科学院:2018 年至 2023 年,所属心理研究所、所属中国科学院大学下属培训中心颁发的 2 类非职业资格培训证书,存在易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混淆的内容,涉及培训收入 2.03 亿元,其中 2023 年 6778.46万元。
审计公告表格中,共列出41个单位,其中,涉及培训的共22个。而这22个单位中,有四家单位违规培训收费,且发放“山寨”证书。
仔细看看,表格中这四个单位的部分培训证书“易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混淆”,也就是说,学员可能好不容易获得一次培训机会,甚至还自掏腰包,完成了一次行业相关培训,并拿到了结业证书。但没想到的是:证书是山寨版,不是正版!至于其他培训收费中存在的问题,却是五花八门,有些也令人大跌眼镜。
人社部所属教培中心为外单位的职业培训署名颁发证书;工信部所属人才交流中心倒卖非职业资格类培训证书;交运部所属救助打捞局转嫁培训费用;国资委所属新闻中心违反“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不得从事经营活动”的规定,开展有偿培训;教育部所属中国政法大学下属公司无资质办培训班;应急部所属干部培训学院违规使用国徽标志印发培训证书。这6家单位,也都是所属单位违规。
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些单位“违规使用国徽标志印发培训证书”的确让证书瞬间增色不少。一般来说,能有一本部局会院的证书很难得,能得到封面印有金光闪闪的国徽的证书更不容易。自然,拥有者就比别人拥有难得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关联的,是证书带来的物质利益和职业生涯的无形帮助。培训收费,理所当然。但发放证书的,并不直接是这些部局会院,而是其所属机构。如此一操作,被审计署审计出问题来,这些部局会院还不至于太难堪。有个成语“卖官鬻爵”。现在没有了爵位,但有国家荣誉。得不到国家荣誉,得一本国家部局会院颁发的证书好像也不错。这也是背靠大树的官办发证机构发放的“山寨证书”能在市场中泛滥的主要原因。
对于报告中披露的“违规违纪”情况,审计署在报告中提到:对重大违纪违法问题,依纪依法移交有关部门进一步查处。审计署将持续跟踪督促,年底前报告全面整改情况。
审计公告中,中国科学院所属心理研究所、所属中国科学院大学下属培训中心之所以被点名批评、重点强调,也是因为其颁发的《心理咨询基础培训合格证书》(之前叫《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合格证书》),无论名称还是证书样式,都太容易让不明真相的群众误以为是学完就可以从业的资格类证书,而且因为有中科院这样的国家事业单位做背书,更容易让大家误以为这是一个国家认可的职业证书。
今年5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培训中心曾发布公告称:根据上级要求,自2024年全面停止职业技能类考试业务。而某所将最后一次考试安排到2024年11月,可谓不错过任何一秒“敛财”的机会。
阻碍国家“放管服”改革,人社部下属单位在审计结果公布后原形毕露
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早在2019年12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已明确指出,深化“放管服”改革,将技能人员水平评价由政府认定改为实行社会化等级认定,接受市场和社会认可与检验。会议确定,从2020年1月起,用一年时间分步有序将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全部退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不再由政府或其授权的单位认定发证;同时,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制定发布国家职业标准或评价规范,由相关社会组织或用人单位按标准依规范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评价、颁发证书。
2021年版《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共包含72项职业资格,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9项(准入类33项,水平评价类26项),技能人员13项。与2017年版《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对比,可以清晰看出:深化“放管服”改革后,人社部人事考试中心,将专业技术人员准入类职业资格项目擅自增加了5类,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项目擅自增加了26类;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将技能人员准入类职业资格项目擅自增加了7类。国务院明确表示“用一年时间分步有序将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全部退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人社部下属事业单位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但未将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退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反而将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一扩再扩”“一增再增”,阻碍国家的“放管服”改革。
而事实上,发表或转发针对JYPC的侵权声明的,多数是应该退出而没有退出目录的水平评价机构,但这些机构都是人社部人事考试中心和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嫡系组织”,这些机构与人社部“二衙门”一起组成利益集团,大搞垄断经营,已严重扰乱了技能人才市场评价秩序。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2年曾印发《关于开展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声称“一些机构和单位以新职业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等名义随意举办培训、评价、发证活动,乱收费、滥发证;一些机构和单位虚假或夸大宣传,甚至假冒权威机构名义组织培训、评价、颁发证书等”,要对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进行网络治理。
今年的审计结果公告,无疑是打了人社部所属官办发证机构的脸。人社部下属单位,如人社部人事考试中心和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自己就在打着政府的旗号夸大宣传,违规发证。而这两家单位好似为JYPC专门开设的“山寨证书”治理专栏,更像是贼喊捉贼,自己组织授权“嫡系机构”滥发证书,从中牟利,却又将25年来兢兢业业开展业务的民办发证机构污蔑为“山寨证书”发放者,妄图对其进行舆论打压。
现在,国家审计署的审计报告一出,真正的“山寨证书”发放者原形毕露,着实大快人心!
标签